舉手投足皆修行

2013年 07月 17日

(攝影者:江柏宏)

(攝影者:江柏宏)
學佛要用什麼去學?是用「心」去學。


手到心也到

比如在日常生活中,一大早上殿,不管是敲木魚或其他法器都要用心,手一敲,就要用耳朵仔細聽木魚的聲音,用心去分析是否敲得太重或太輕?音質是否剛剛好?是不是打到邊緣?……若沒有用心,聲音就不美。

敲地鐘也一樣,聽你們敲地鐘,聲音不是很沉、很不結實,就是很響、好像要破掉一樣,而敲鐘的人似乎也沒有感覺,這就是不用心。

我們手在做這件事、心也要放在這件事上,若能心手一致,還有什麼事做不好?

講話也要用心講,如此一句一字才都是珠璣;如果不用心講,很容易傷到人、得罪人;若能用心,所說的話即是妙法,人與事也可以更圓滿,這就是語言的作用。

還有用什麼臉色待人?自己也要多用心。雖然心裏沒有生氣、沒有惡意(我們的心念,自我解釋時都覺得沒有惡意),但是,臉上的表情冷若冰霜,讓人感覺有一道鴻溝,無法親近……,這樣的臉色、態度,想想,有誰看了會喜歡呢?如果自己都不能接受,就不要用這種態度去待人,這也叫用心呀!

修行最重要的就是:時時刻刻、分分秒秒要顧好這念心。

處處用心

現在常住已有這麼多人,不管是食衣住行,都需要大家行動合齊。譬如穿著,大家要整齊、簡潔,如果能夠整齊、簡潔即代表這個人個性伶俐,這也是修行的一課。

佛陀時代,僧團貧窮,大家都穿「糞掃衣」(就是百衲衣),參差不齊、無法乾淨俐落。我們現在有人去印度、尼泊爾(佛陀的故鄉),或西藏邊緣的青海,知道那裏的生活方式,有的地方熱的時候很熱,冷的地方又那麼冷;居住在那裏的人本來生活就很貧窮,又沒有沐浴更衣的習慣,所以穿著也很不整齊。

而且佛陀為了要讓弟子們的心念平等,所以生活過得十分清貧,僧眾撿來的衣布都染成壞色衣,不用鮮豔的顏色,就是要讓大家降伏心念,不要為了外在形態而互相爭美。

我們修行要秉承佛陀的精神修行,但是,我們身在人群、社會之中,需要有一個整齊的團體形態,所以,雖然衣著不用穿很好,但必須乾淨整齊;哪怕是粗衣也要裁剪合身,這是很重要的衣著問題。

飲食呢?雖然是粗茶淡飯,可是對於三餐,負責大寮(廚房)的人也要用心的做,營養、衛生都要用心。

住處的周圍也要打掃清潔,因為外在的清潔可反映內在的淨化,而一切的行動又都由心念而起,所以,周圍的清潔也是我們要用心的地方。

堅守崗位

修行人應盡量守好自己的崗位、守好團體生活的秩序,沒有必要不要常常出門,因為如果常常到外面去,外界的人我是非往往會擾亂了我們的道心;難得能夠修行、能夠安靜,就要把握可以靜修的時刻,顧好我們的心,道業才能完成。

想想人生何其短暫,一輩子能有幾十年?即使有一百歲,扣掉小孩時期的懵懵懂懂、年老時期的昏昏沉沉,中間還有多少時日?如果又扣掉睡覺、悲傷、哀樂的種種心態,到底還有多少平常、安靜的心可以修行?頭腦確實清醒、心念安定的時日到底能有多少?所以,我們要盡量顧好、守好自己的崗位,讓我們的心能定、能靜,這樣才能增長我們的道業。諸位,好的環境要自己去把握,我對全球慈濟人說的「把握剎那、恆持當下」,聽起來似乎沒什麼,但這是我一輩子對時間的觀念,也是面對人生的方向。所以,希望你們人人要自愛;要顧好自己的崗位,互相關懷,事事真的要多用心呀!

(1996年5月16日講於靜思精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