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一部經都能啟發覺性

農曆六月初六的曬經日,保護經書不因潮濕而毀損。(攝影者:簡淑絲 地點:靜思精舍 日期:2010/07/12)

農曆六月初六的曬經日,保護經書不因潮濕而毀損。(攝影者:簡淑絲 地點:靜思精舍 日期:2010/07/12)
連日陰雨,晨語開示時仍下著大雨。雨聲中,上人說及,於自然生態,欲使種子萌芽茁壯,須有四大調和的助緣;吾人學佛,更需要心靈的四大調和,且除了自心自性之外,尚需佛、法、僧的助緣。


經典是「佛之母」

應感恩佛陀在二千多年前起這一念心,只因不忍眾生苦難,所以出家修行,探討眾生的生態、人間的奧祕。在出離皇宮之後,經過五年的參訪、六年的苦行;成道之後,以四十九年的時間行化、說法,皆是徒步而行。

上人遂道,若非佛陀一生辛苦走過這樣的路,豈有今天的佛法可聽?所以見佛像、經典,都要起虔誠之心,以恭敬的形態表達,淨心奉持。

「無論哪一本經典,都是在教育我們;且不只是佛經,就如在中國過去有很多賢人,老子、莊子、孔子、孟子等人的著作,都能開啟我們的智慧、提升見識,都是很好的智慧源泉,理應恭敬。」

「一般人認為,佛經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,其實還有過去古佛,累世累劫,有千佛、萬佛。經典所記載的是原來就存在的道理,只是我們凡夫迷失了,不能通達。有智慧的人懂得探討、能夠體會,所以能更上一層樓,了解天地宇宙萬物的真理。」上人說,經典是「佛之母」,每一部經的道理都能啟發覺性。

證嚴上人開示於2007年11月27日
本文摘自:《證嚴上人衲履足跡》2007年冬之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