搶救生命大福田

2011年 11月 05日

(攝影者:陳潁茂)

(攝影者:陳潁茂)
人生脫離不了生、老、病、死的自然法則。有生必有死,而在生與死之間,必定有衰老、病痛的時刻,這時候就少不了醫。醫師要能「知病最苦」——知道人生最苦是病、感同身受患者身體的痛,這樣就能開啟愛心,視病如親。


佛陀在《雜阿含經》中,特別針對醫師教育,提出醫者應該具備四種良能:「善知病、善知病源、善知病對治、善能應病予藥,身心安穩。」

身為醫師,第一要「善知病」。

善,就是很徹底、很用心,去分析患者得的是什麼病。醫師若不能用心對待患者,徹底了解他得了什麼病,如何為他解除痛苦?所以好的醫師一定要用心對待患者,詳查他的病。

第二要「善知病源」。

知道是什麼病,接下來就要去探討病的起因、研究病源從何而來。

人體之所以會有病,常常是受到各種感染。如氣候變化,容易感染感冒病毒;飲食不當,導致病從口入……近年常有禽流感、口蹄疫、狂牛病等流行,都和飲食有關。

也有放縱欲念而致病,例如抽菸、喝酒、吃檳榔、吸毒。在醫院,喝酒闖禍的例子實在太多了,問他:「你知道喝酒會肇事嗎?」他說:「知道啊!」再問:「那你以後還敢再喝嗎?」他說:「不敢了。」但是,往往等病治好了、傷也養好了,出院回家,還是忍不住喝酒的欲念。

不只喝酒,像吃檳榔、抽菸,甚至吸毒……也都是心靈迷惑、放縱欲望所致。

由於人的欲望愈來愈大,現代社會疾病的型態也愈來愈多,醫師必須不斷
進修、深造,才能找出致病的原因。

善知病對治 善能應病予藥

醫師的第三個良能,是要「善知病對治」。

研究出病源,還要進一步找到治療的方法、準確用藥。醫師是看身體的病,佛陀是看心靈的病。佛陀應機逗教,見眾生多貪欲,就開出「布施」的法門,教育他如何「捨」;對於色欲重的人,引導其「觀身不淨」;容易發脾氣的人,佛陀教導他培養慈悲心、柔軟心……

慈濟人有「十戒」,希望藉由環境的善導、善知識的陪伴,以及團體「十目所視,十手所指」的力量,幫助一個人控制欲望、戒除不良習氣。

佛陀了知眾生的病來自於「無明」,欲望而致的病如喝酒、吃檳榔、抽菸、吸毒等,如果心靈的迷惑不解,單靠藥物是很難戒除、治癒的。所以醫師對待這類患者,不只要治療他的身,更要治療他的心。

第四要「善能應病予藥,身心安穩」。

知道是什麼病、找到病因,而且細心對症下藥後,還要徹底拔除病根,使之不再復發,身心才能真正安穩。

佛陀的教法雖然很好,但是凡夫心起起落落,發心容易,要保持恆長的心很困難;凡夫很容易起心動念,退失道心,讓「無明」的病復發。

醫師治病也是如此,治好了他的病、戒除了酒癮、藥癮,但是過了一段時間,他又控制不住種種欲望,招來病源……

所以醫師不只要治病,也要效法佛陀,療治眾生的心靈。能夠具備「四種良能」,才能身心俱治,這就是醫者的菩薩行!

我期待所有慈濟「人醫」,都能具備這醫者四德,讓患者身心得到輕安自在。

志為人醫,永遠都可以成為別人生命中的貴人;愛心匯集、搶救生命,開闊了奉獻的空間,在時間的長河中累積善與福、長情與大愛,即能化當下為永恆。

證嚴上人講於2005年3月30日至4月22日
本文摘自:《慈濟月刊》第461期〈無盡藏〉
即使已達智慧圓融,更應含蓄謙虛,像稻穗一樣,米粒愈飽滿垂得愈低。
Those who have great wisdom must all the more be humble and unassuming, just like the rice stalk that bows under the weight of ripe grain.
證嚴法師靜思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