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養父母為百行之先

2012年 07月 28日

(攝影者:李獻雄)

(攝影者:李獻雄)
修學佛法,不離「世間法」。世間說「百善孝為先」,修淨因、淨業的目標,是要達到佛與聖人的境界,但仍然要從做人開始。做人要飲水思源:我的身軀從哪裡來?父母如何為我付出愛心,我應該如何回報父母?


回報親恩就是孝養父母。《論語》中告訴我們應該如何孝養父母,儒家所講的孝養父母是盡人事、形態恭敬、殷勤、順從,不讓父母煩惱,這就是孝。

子女讓父母操心者,可分為:自我行為和身體二方面。

多數父母都望子成龍、望女成鳳,希望子女能在社會上貢獻所長、成就事業。然而,有的子女不懂得安分守己,卻將自己強健的體力用於不正當的行業,困擾自己、破壞社會,使父母心煩、焦急,並換來社會人群的唾棄辱罵,使父母蒙羞,這就是「不孝的行為」。有的人雖然很孝順,但卻讓父母非常操心,為什麼呢?因為不懂愛惜生命,毀傷自己的身體使得父母為其擔憂操心。

恭敬心即為孝 和顏悅色即為順

父母愛子女的心是無微不至,這就是「慈母心」。我們若能以關愛子女的心,來孝養父母,即是真正至高無上的「孝心」。

有一次慈濟發放日,全省各地許多會員回來,大家聚集在這裡,每個人所提出來的困難,希望我提供的意見,都離不開,「如何才能讓子女得到真正幸福?」「如何做迴向,才能讓子女受父母福德的庇護,得到福報」。每個人的話題都圍繞著子女,大家都是關心自己的子女,卻少有為父母尊長造福,將功德迴向高堂。

有位年輕婦人,因宗教信仰未獲家人認同,也提出問題問我,我告訴她:「學佛不可整天跑道場,只顧著自己拜佛、聽經,丟置家事而不管,對公婆未克盡孝道,對子女沒有付出母愛,如何叫家人不反對?」

她回答:「幾天前我還寄半斤人參給我的婆婆呢!」我說:「孝順不是用半斤人參就能表現。『孝』,必須以恭敬心來對待父母、公婆,父母不是讓我們用『養』的,而是必須以恭敬心孝敬他們,將內心的恭敬形於外就是『順』,為人子女者應和顏悅色、順從父母,讓父母得到心靈上的歡喜,而不是只供給豐富的物質就叫孝順。」

物資奉養非孝順 陪伴身邊較重要

反觀過去所謂的「孝」,除了使父母衣食無缺之外,還要晨昏定省,問候尊親。說任何話,一定要先察顏觀色,仔細思量自己說的話,是否令父母歡喜?還是生氣?若看到父母眼神含有怒氣,所說的話到此為止,趕緊轉移話題,不令父母生氣。

現在有很多為人子女者,當父母和他說話時,他連回個頭看看老人家的臉,都覺得是多餘!甚至很多人為了提高生活水準,離鄉背井、遠離父母,在外打拚奮鬥,以自己的事業、家庭為重,往往忘記在故鄉倚門望子歸來的雙親。

現在很多父母常往國外跑,不論是美國、英國,即使路途遙遠,他們都不辭辛勞地去探望子女。然而在臺灣,從都市到鄉村去探望父母,孩子卻感到路程遙遠,認為自己事業要緊,沒有空閒的時間。若是對子女的愛念,則不會因時空遙遠而受阻,如果能用愛子女的心來孝養父母,即是人性本能的崇高表現,也就是人之初、性本善的清淨善心。

孝養父母心 清淨佛陀心

孝養父母是百行之先、萬善之門,沒有孝養父母的心而想追求佛心,是不可能的事,要修持學習佛心,必須先培養孝養父母的心,所以說,孝養父母之心,就是清淨的佛心。捨離「孝」遠離「佛」,不念父母也無佛可念,這是佛陀教育眾生非常強調與重視的一點。

「孝」字實為眾妙之門,所有無上甚深微妙法,皆由「孝」入門。如果沒有「孝」,我們的心門就是封閉,因為欲念及貪、瞋、癡等污染心,障蔽我們的心門,唯有以孝開啟心門,才能真正走入學佛之門。總之,佛陀所說的教法、所施行的教育,可以說是以「孝」為宗,佛教的一切經典,也是以「孝」為戒。

※本文摘自:證嚴上人著作《淨因三要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