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格成佛格即成

2010年 01月 25日

攝影者:廖右先

攝影者:廖右先
在某間古寺前面有一方大水塘,水塘裏住許多蟾蜍,蟾蜍們忽而躍入水塘,忽而跳上池塘邊;而寺裏常有修行人繞香唸佛,拿著念珠踏著方步,蟾蜍群跳到池塘邊,看到身穿海青的修行人,踏著莊嚴的腳步,嘴裏唸著響亮的佛號,牠們心理很是羨慕;其中有一隻蟾蜍,當修行人在大殿開始拜佛時,牠就跳到大殿門外非常虔誠的祈禱,希望佛菩薩能賜給牠兩足站立的能力,像人類一樣以雙腳走路。



放棄本能,後悔莫及

因為牠很虔誠,所以感動了一位天神,圓滿了牠的心願。由於所有的蟾蜍都必須四腳跳躍而行,唯有牠能兩足站立而行,因此牠覺得很高興,也很驕傲。

有一天,草地上突然來了一條大蛇,許多蟾蜍看到凶惡的大蛇,就趕緊跳進水塘裏,躲到水中央,那隻兩足立行的蟾蜍內心也很慌張怕,但是兩足走路總比不上四足跳躍的功能,最後被蛇追到了且一口咬住。當牠痛苦地掙扎時,內心非常後悔,牠想:「我何苦放棄原本具有的功能?只為了追求兩足立行,竟落得亡命於蛇口,真是後悔莫及啊!」

這雖是個童話故事,但也可以做為我們最好的警惕──學佛,就是要恢復我們天生具有的功能本性,若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事,卻不擇手段去追求,終究會造成遺憾的。

大地眾生都有其功能本性,一大清早我們不妨聽聽大地之音:鳥叫、雞啼、蟲鳴……,雞有司晨的功能,鳥兒在芳香的草木間飛躍,這都是眾生的功能與本性。

當然,人也有原本的功能與本性。例如寺廟的僧眾們每日早起,不論是虔誠的誦唸經典,或是拜佛如儀,無非都是同一念──學佛修道,但求明心見性。為了學佛而減縮睡眠時間,清晨三、四點天未亮就起床,就是追求真理的一念心使然。

但是雖有這一念心,卻不知是否能夠徹底見性?我們平時唸佛,是否已真正體會到佛的本性?是否能反觀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動作,及說話的習氣?對於這些原來的習氣,我們又瞭解多少?祛除了多少?多數人對自己都無法徹底瞭解,又如何能夠瞭解佛性?


守住慧性,學道不難

我們常聽到:「心、佛、眾生,三無差別」,這句話說起來很流暢、很順口,看似簡單易懂的道理,大多數人卻無法完全體會它的內涵。我們所知道的平等、天真、自由的本性,只是文字名相上的解說而已,極少有人能瞭解到真我的心和佛心很接近,於是眾生與佛相離益遠。

學佛貴在活用佛法,把人做好;學佛的目的,就是以佛法洗滌身心,洗去無明和雜染心,顯現、修練我們平時疏忽的功能,進而發揮淨愛的良能於日常生活中。

學佛如果只是求神通、求感應,這都是錯誤的觀念;我們要求的當是現前此刻的心念不要散失,不後悔剛剛的那一念,若能如此學習佛法,才能定心。假如我們常常後悔昨天的錯誤,或方才講錯的話、做錯的事,心老是停留在這前念後念中,那我們就無法專注於眼前此時的人與事物了。

祈望大家都能透徹瞭解自己的本性功能,若無自知之明,即使日日求道也很難領悟真理,所以佛陀曾說:「見性學道難」。

純淨的真如慧性和自己最貼近,然而人們往往疏忽了它的存在,就如同人總是用眼睛來看清別人,卻忘了用心眼來看自己──因為離的太近,反而看不到或是被遺忘了。

學佛無非要我們從近處著手,而最簡單、最方便的方式就是:發揮自己的功能──人若不能發揮人身的功能,只是空有人形而已,若能發揮身體的良能,奉獻身心去利人益己,就與佛心相近,須知,人格成佛格即成啊!

上人開示於1999年5月8日